14亿中国人捧出来的国家电网,发电量全世界第一,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付费使用,每年营业收入就有上万亿,这个在公众印象中似乎总是与“垄断”和“高利润”挂钩的国有企业,竟然负债3.16万亿?
最近,关于国家电网财务数据产生的讨论,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,一些外媒甚至说,这样的企业100年都回不了本。国家电网的财务数据情况究竟如何,赚的钱都被用到了哪里,为什么负债规模这么高?会不会通过提高电价来降低负债呢?
负债合理,资产雄厚显稳健
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规模首屈一指的公用事业企业,供电版图覆盖中国26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肩负着重大使命。在资金密集型的电力行业,负债与亏损不能简单等同。国家电网资产总额高达5.82万亿元,资产负债率稳定在54.2%左右,处于合理区间。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给予其较高信用评级,这充分彰显了专业机构对公司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的高度认可。
国家电网的负债大多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资产。一座座铁塔拔地而起,一条条线缆纵横交错,一座座变电站有序运转,还有众多智能化设备高效协同,共同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国26省区的庞大电网。这些基础设施是国家电网履行社会责任、保障电力稳定供应的坚实后盾。
民生至上,不计成本通光明
中国电力工业进入21世纪以来,我国电力得到不断提升,这种便利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。
能够做到每家每户都能用上电的,全世界只有中国。我国喊出“全民通电”这个口号,全世界以为是“痴人说梦”。可是中国却实现了这个全世界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梦想。然而,实现梦想的背后是中国电网不断努力和不计成本的结果。
“户户通电”工程持续了二十年,将最偏远的9614户、39800人接入了光明世界,平均每户投资1.3万元,是平原农村投资成本的十倍。在青海给偏远村庄通电,平均每户花费同样高达1.3万元,是普通农村的十倍之多。有些地方架设电线需要翻越皑皑雪山,建设1公里线路就要耗费100万,而收取的电费100年都难以弥补成本。
但正是这些不计成本的投入,让中国成为全球唯一真正实现14亿人口全民通电的国家,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光明的温暖。
电价稳定,让利担当惠民生
在如今物价飞涨的今天,我国的电价一直稳定,得益于国家电网一直将民生放在首要位置,对比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,他们的电费跟我国相比要高出数倍。
2022年能源价格上涨时,国际电煤价格一度涨到每吨2000元,而国内居民电价分文未涨。电网企业咬牙承担了近3000亿元的成本差额,相当于把当年的净利润“倒贴”了五倍。2020年疫情期间,国家电网为困难企业减免电费800多亿元。这种低电价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居民和企业的负担,但也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,充分展现了国家电网作为央企的让利与担当。
能源转型,先行投资促发展
为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国家大力发展风电、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。国家电网需将这些不稳定的新能源接入电网,并高效输送到需求地区,这需要巨额投入。
一方面,要在偏远但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大规模电场、光伏电站;另一方面,为把电力输送出来,需配套建设大量技术含量极高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和智能变电站。由于新能源发电不稳定,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,还需投入巨资进行电网智能化改造,建设储能设施等配套工程。
国家电网在“十四五”期间(2021-2025),规划投入高达2.23万亿用于电网建设,重点聚焦新能源接入和智能化。从2016年到2025年,国家电网在特高压线路上的投资就高达1.6万亿元。这些投资为国家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技术出海,反哺国内强支撑
国家电网凭借在特高压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技术优势,积极推动中国电力标准和技术走向世界,彰显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强大实力。目前,国家电网的海外资产已超过900亿美元(约合6300亿元人民币),且海外项目全部盈利。
这些海外项目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,利润率较高,其收益反过来支持了国内电网建设和发展,形成了“海外养国内”的良性循环模式。这种模式既提升了国家电网的国际影响力,又为国内民生责任的履行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着眼长远,负债背后有希望
看待国家电网的负债,需具备长远眼光。这些负债实质上是对未来的投资,是建设强大电网、保障电力供应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投入。以雅鲁藏布水电站为例,该电站于2025年7月19日正式动工,装机规模相当于三个三峡,建成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能近三千亿度。随着这类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,折旧一摊,负债表自然会得到改善。所以,负债并非黑洞,而是提前埋下的种子,等待风、光和时间的滋养。
国家电网的3.16万亿负债,背后是无数温馨、安全与可靠的保障。它让中国制造保持世界最低用电成本,让企业敢生产、敢发展。这背后,是几百万电力工人翻山越岭、不畏艰难的坚守,是国家宁愿亏钱也要保障民生的坚定决心。国家电网的负债,是一份照亮民生与未来的光明账本,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,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点赞与骄傲。
系统提示
暂未获得追溯平台使用权限,下载《追溯平台申请书》,填写企业信息盖章后上传,审核通过即可获得平台使用权限。